昨天的分享文有提到公開學習這件事。我個人覺得對工程師來說最有效的公開學習還是寫部落格,因此今天想要分享這篇:
我為什麼鼓勵工程師寫 blog
這篇文章中,91 大大逐一列出了六項好處:
- 產生學習動機,有方向性地篩選資訊
- 檢視自己既有知識,將input的新資訊與既有的知識建立連結
- 透過寫文,刻意強化刺激知識轉化,進行內化知識過程
- 取得回饋,突破盲點
- 受益的總是自己
- 證明自己的能力、特質、發展潛力
文章內針對每一點好處都有仔細地說明,而且相當有道理。不過整個引用的話篇幅有點太長了,我粗略地描述一下:
如果我們的學習沒有方向和目標,就會漫無目的地漂流;而如果我們給自己一個承諾,每個月發一篇文章,那麼我們就會針對這個主題下去研究,也就會開始蒐集相關的資料、有目標地整理這些資訊
而我們為了整理這些資訊,自然就會把他們分類或互相關聯,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把自己既有的知識和新的資訊關聯起來,也就可以活化舊知識。
同時,也因為我們主動地去整理和吸收,再用我們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過程中融入了我們的經驗和想法,這份資訊才會被內化成我們擁有的知識
前面三項基本就是輸出式學習所帶來的好處。從這邊開始就感覺到公開學習的好處了
(延伸閱讀:《最高學以致用法》讀後心得:活用知識的五種方法 )
當我們把學習成果公開出去,就有可能取得別人的回饋。這些回饋可以幫我們破除盲點、修正錯誤。
除了受到別人的幫助以外,這些文章也可能幫助下一個踩坑的人,甚至很可能會是之後的自己(其實自己回頭查筆記的次數會是最多的,效果也最好,畢竟跟讀檔差不多)。
累積了一定的成果之後,也能夠證明自己的特質。例如持續學習、充滿毅力、樂於分享等等。怎麼看都不虧。
這篇文裡面有很多段落都讓我一直點頭認同,例如這句:
相信很多有在寫 blog 文章的朋友一定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素材整理了八九成,但開始寫作時,往往會再多個 20 % ~ 60 % 的內容是原本素材沒有的,一邊在寫的過程,其實是迅速的在過程中校準自己的知識點。
在寫文章的時候真的是一直查一直補充,原本很多覺得自己很懂的東西,要組織成語言的時候才會發現東缺西漏,結果為了把洞補完又延伸了許多知識點,最後累得半死,但也有所收穫。
除了這點以外,還有一段心魔的部份:
為什麼許多人會自己整理學習筆記、讀書心得,卻少了這一段外顯知識的過程?大部分的人都是說自己沒那時間、沒那衝動,其實很多是卡在自己心裡那一關:不敢展露出自己學習的結果,怕被別人笑,怕被人酸。
老實說我真的超怕的,畢竟是真的菜。但後來看到 〈鐵人賽——30天可以給自己多大轉變?〉 後有點轉念,尤其是那句:「我本來就是初學者,我為什麼要害怕讓別人知道我不夠強呢XD?」讓我理解更是因為我菜,才更需要這樣做。
最後,之前有幫朋友整理過相關的文章,這邊也貼一份上來。如果有正在猶豫要不要寫部落格的朋友,也許可以閱讀看看
當別人請我給他們一些寫 blog 的建議,我總是回他:挑個你自認為可以的時間行程安排,什麼時候開始寫 blog,預計多久寫一篇文,開始動工,並堅持下去。在你這麼做之前,任何建議對你來說都是不重要的。
你文章是否寫得很糟糕不重要,是否沒有任何人會看你的 blog 不重要,是不是沒啥有趣的東西可以紀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能透過寫文來表現出寫作的意願,而且渴望持續地寫作,檢視、思考與改善自己的寫作,你終究會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