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最近公事私事的拖延狀況越來越嚴重,昨天直接滑到翻車。今天空閒的時候重溫了之前看過的拖延症相關文章,想一想乾脆分享上來給大家:

致跟我一樣的拖延症患者:動力是需要刻意創造的 - Huli’s blog

文章開頭的例子根本就是我本人。我現在的行動方針就像裡面說的:

動力來自於每隔一段時間就漸漸累積的愧疚感,「怎麼了、我累了、說好的、學習呢?」,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對自己說:「我覺得這樣不行」,把這些愧疚感以及不安轉換成學習的動力。但轉換完之後的量,大概燒個一兩週就差不多了。

燒完以後就陷入無窮迴圈:認真做事 => 倦怠耍廢 => 愧疚不安 => 認真做事,一日打魚五日曬網,一直拖一直拖,把所有其他事情都做盡了才會想到要來做正事。

上面的悲劇迴圈好像沒有任何出口。但作者換個方向一想:如果說,我就是拖延症,我本來就做不到呢?

這時候我們的思考邏輯,就會從「為什麼我做不到」的自責迴圈,變成思考「我要怎麼樣才做得到?

接著,文章裡面舉了幾個例子:

我有個朋友去了某個地方學程式,花了好幾萬塊想讓自己轉職成工程師,但在中間卻跟我說那邊的教學沒有很好,很多地方都聽不懂,要問問題也很困難,我就問了他:那怎麼辦?

他說:「還能怎麼辦,都花幾萬塊了,結業之後一定要找到工作啊,就只能拼命自己學」

假設今天突然有個拿刀的小精靈出現在你目前,跟你說:「安安,如果你三個月後多益考不到 950 分以上,我就砍斷你的手喔!」,接著立刻把你手砍斷三秒後又接回來,證明了這個小精靈是真的有這個能力,而你也用了三秒體驗手被砍斷的感覺。

接著你會怎麼做?

靠杯,當然是一直唸英文啊!雖然還是偶爾會耍廢,但頻率絕對不會像以前那麼高。為什麼?因為唸英文這件事情對你來說變得超級重要,沒唸好就會被砍斷手,誰敢不念?

除了這兩個例子以外,還有金錢(我沒早睡就一人發一百元)、形象(被說:蛤你就是那個開天窗的人哦?)等等

藉由這些例子,我們就可以發現一件事:動力是可以由外力創造的

我以前一直以為動力是可以憑空出現的,是我自己懶惰,是我自己拖延症所以才導致失敗的結果,但後來我轉個念頭就海闊天空,動力其實是被創造出來的,不是你想要有就可以有的。

有些人看起來很有動力很輕鬆,那可能也只是因為他們背後有你所不知道的動力在支撐著,在他們的努力背後有一件非得達成不可的事情,在支持著他們前進。

但我沒有,所以我要找出那件事情,來把我的動力創造出來。

接著文章中就開始思考怎麼創造動力。其中這段讓我很有同感:

我知道有些工程師就算是下班時間也會鑽研技術,因為他們熱愛。對我來說我雖然也很喜歡,但下班時間我很少寫 code,因為我懶。

我的懶惰大過於我對程式的愛(我的懶惰大過超多事情),所以懶惰戰勝了。

我也很懶,真的很懶。大多時候我都倒在床上刷手遊,根本連開電腦都懶

但作者發現動力可以創造之後,他嘗試找到兩個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來創造動力:責任和承諾

責任是因為自己必須對薪水負責,所以要精進自己的技術;

而承諾則是先公開表明說我要做什麼、學什麼,接著怕開天窗的恐懼就會推著自己前進

其中承諾的這一項我非常認同。我也有朋友是先說要技術分享才開始學。越靠近約好的分享時間,他學得越勤奮。讓我重新明白了「Deadline 才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

除此之外,公開學習也有很多好處。例如:為了輸出所以必須學得更深更廣、內容可以幫助別人和未來的自己、可能獲得其他人的幫助和建議等等(當然在這邊最重要的還是利用公眾壓力來督促自己)

(延伸閱讀:最快速的学习方法 —— Learn in public

公開學習也是我當初被 陷害 推坑玩部落格,和這次嘗試轉貼文章寫心得的原因之一。希望藉由這些因素來督促懶惰的我稍微往前爬一點點

重溫這篇文章之後,感覺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學習及調整。祝我好運


除了上面的〈動力是需要刻意創造的〉以外,再放一篇延伸閱讀: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心得筆記 - 德瑞克 Derek

〈動力是需要刻意創造的〉是利用外在壓力去驅動自己爬起來,和《原子習慣》中破除壞習慣的做法很相像

兩者都是藉由讓行動更困難、讓結果變得令人不滿等方式來調整習慣迴路來調整自己

而《原子習慣》更提到了養成新習慣的一些關鍵做法,例如:

  • 改變身分認同(我在戒菸 => 我不抽菸)
  • 增加提示(在包包裡面放書,增加閱讀機會)
  • 降低執行習慣的門檻(告訴自己只讀十頁就好,跟我們 1/6 分享的內容有點相像)

而整本書把這些關鍵作法整理出來,列了四條重要法則:

  • 法則1:讓提示顯而易見
  • 法則2:讓習慣有吸引力
  • 法則3:讓行動輕而易舉
  • 法則4:讓獎賞令人滿足

這篇大大的心得整理得非常易讀,所以作為延伸閱讀也放上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讀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