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薦一篇文章】貧血模型與充血模型
今天剛好跟同事聊到充血模型的概念,決定轉貼小朱大的這篇,順手收進我的筆記庫:
這裡貧血、那裡充血,到底資料模型要怎麼設計? - 小朱® 的技術隨手寫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貧血模型的部份,比較常見的應該就是單純放一下資料用的 DTO(Data Transfer Object):
貧血模型之所以為貧血,其最大原因是,不論是 DTO 或是 POCO,它的業務邏輯都操控在別人手上,自己沒辦法去維護自己的業務規則,以上面 DTO 或 POCO 作為例子,它們都沒有內建的處理存款與提款的程式碼,都要倚賴外部程式
當業務邏輯只能由別人處理時,相對的就破壞了這個領域知識的內聚力,也提高了向外的耦合性,而且它並沒有辦法自我處理自己的領域知識,在後續系統的擴充與延長時,若與別人共用這個模型時,別人也一樣要實作這類領域知識,從而發生領域知識不一致的可能,導致系統設計的風險。
因此,若系統內的業務邏輯、流程或知識會有共用的可能性時,就應該要考慮以領域模型的方式設計,而不是使用 DTO 或 POCO 的設計作法。
而相對的,充血模型則是:
所謂的充血模型,只是大家在學校學過物件導向程式設計中,具有足夠內聚力的類別而己,但用一個新名詞來講,一個平凡無奇的概念突然瞬間高大上了起來。
一個充血模型,封裝 (Encapsulation) 的特性會十分明顯,它該有的資料就是它自己維護,外部想要對這個模型的資料做異動,就只能使用它所開放的方法 API 執行…這不就教科書上說的嗎?
在最後一段,小朱大有列出這兩種模型適用的時機。
例如說,應用程式很小、資料單純的時候,就可以考慮貧血模型;而如果某些領域知識會需要重複使用的時候,就可以考慮充血模型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點進去參考一下。
之前在維護三層式的專案時,各層之間都是用 DTO 來傳遞資料。就像工廠流水線一樣,到了某一段就把資料倒出來處理處理,然後塞到另一個 DTO 傳到下一站。
後來到了現在的公司,才接觸到貧血充血這些名詞。但想想物件會動(?)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那麼,今天的轉貼就到這裡。我們明天見
其他文章
哈囉,如果你也有 LikeCoin,也覺得我的文章有幫上忙的話,還請不吝給我拍拍手呦,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