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上一篇分享的遊戲與內在動機文章中,提到了「動機與操弄」,這讓我想到之前看《先問為什麼》時寫的筆記,決定分享上來賺點廣告費

作者認為影響人類行為的方法有兩種:操弄以及感召,其中操弄是指使用手段或策略去影響他人,例如說談判、利誘、情緒勒索、削價競爭等等。而感召則是用激勵人心的方式去影響他人、促使別人展開行動。

為了說明領導者是如何感召、鼓舞他人的,作者提出了黃金圈理論,從外到內分別是:

  • 做什麼:負責什麼工作、提供什麼商品等等。每個人都能說得出來。
  • 怎麼做:流程、方法、技術。知道怎麼把事情做好,比做什麼更加抽象。
  • 為什麼:目的、使命、信念。真正的核心,但很少人能清楚說明。

許多公司或銷售,常常是從外圈開始,也就是我做了什麼什麼;然而能夠吸引人們的,必須從內圈開始,也就是「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為了表達「為什麼」與「怎麼做」之間的關係,作者提出了芹菜測試:

假設你去參加一個晚宴,忽然有朋友跑來告訴你,「你知道你的組織需要什麼嗎?M&M巧克力。不用M&M,根本就是有錢不去賺。」

這時,另一個朋友又跑過來,說:「你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嗎?豆漿。研究顯示,現在每個人都在買豆漿。你應該賣豆漿才對。」

當你站在雞尾酒桌旁邊的時候,另一位朋友又給你一個建議。「Oreo餅乾,」他說。「我們靠Oreo餅乾賺進了好幾百萬美元。你絕對要做Oreo餅乾。」

這時又來了一個人,告訴你:「芹菜!你一定得做芹菜這門生意。」

所有這些有成就的朋友給了你那麼多重要建議。有些人和你身處同一產業,有些人比你成功,有些人也給別人相同的建議,結果讓人受益匪淺。這時,你該怎麼辦?

當你跑去超市把上面提到的東西一股腦都買了,在排隊付錢時,所有人看著你手上的東西,根本不知道你相信什麼。你做的事情應該體現你的目標,但你手上什麼都有。

但如果在你去超市之前,先確認好自己的為什麼。假設你的目標是為了健康,那你就只會拿著豆漿跟芹菜。而從結果來說,你在超市花的時間和金錢也比較少,每個人也都能感覺得到你的理念。

你的一言一行,都要能證明你的信念。 為什麼的本質就是信念。 怎麼做,則是你實踐信念的行為, 而做什麼則是這些行為的結果。

然而這件事並不簡單,我們常常會迷失在「做什麼」的漩渦裡。因此,當我們不論在做什麼事,都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如此一來,才能找到最核心、最重要的部份,也才能夠真正地以終為始。

最後我想提一下書中提到的工人故事,希望各位不論在工作或是興趣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有一位哲學家到一個建築工地分別問三個正在砌築的工人說:「你在幹什麼?」

第一個工人頭也不抬地說:「我在砌磚。」

第二個工人抬了抬頭說:「我在砌一堵牆。」

第三個工人熱情洋溢、滿懷憧憬地說:「我在建一座教堂!」

那麼,今天的轉貼就先到這邊。明天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