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臉書就被推送了德魯大大的文章,當然是馬上看:
架構面試題 #5: Re-Order Messages - 安德魯的部落格

如果我透過 API 短時間收到大量的 Request, 我如何保證訊息必須按照順序處理?

這篇文章裡德魯大大示範處理訊息順序問題,從基本觀念開始、抓出要處理的問題,動手搭建環境模擬,然後實作出 IReOrderBuffer 以及最後的監控及總結

內容非常的長,推薦可以慢慢閱讀並消化思路。這邊按照慣例截一些我要收進筆記本的點。

首先在「訊息排序的基本觀念」這段,其實就已經說明了這篇文章的核心:

如果收到的訊息是對的,就馬上處理;如果不對,那就放在手上 (時間越短越好),看是要等缺的訊息補上,或是放棄某個訊息繼續往下。

其中你要抉擇的是,到底是要等待的時間越短越好? 還是放棄的訊息數量越少越好? 兩者通常必須取捨 ..

接著德魯大大列了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1. 你的訊息必須要能標示順序
  2. 你必須界定處理範圍 (緩衝時間) = 如果先收到後面的訊息,我們能等待前面的訊息多久?
  3. 你必須界定處理範圍 (緩衝空間) = 如果先收到後面的訊息,我們還有多少空間能允許我們等待前面的訊息過來?

在一連串的環境模擬之後,開始實作時又會提到這個決策點:

掉訊息困難的地方在於: 在當下你不會知道這訊息是已經掉了,還是只是晚一點才會拿到。已經掉了的話你越早放棄他 (SKIP) 越好,反正你等再久也等不到,早點放棄可以用更低的 Buffer,也能讓後面的訊息更早發出去;

晚一點到的話你等他越久越好,你的訊息完整性會更好 (都不用放棄任何一個訊息),但是你需要更大的 Buffer, 暫存更多 Command 在 Buffer 內,也會讓更多 Command 的延遲提高,有可能違背你對整個系統的 SLO 期待。

「對整個系統的 SLO 期待」 對我來說算是比較新的概念。

之前的目光都只放在「讓系統不要爆炸= =」,倒是沒有正面地想「對系統的 SLO 有所要求」這個方向。但其實就像文末提的:

這類服務應該以 SLO 為主要目標,實做或是演算法都應該是支撐目標才對,而非目標來遷就設計


另一個我覺得「哇啊」的部分是整個文章架構:先說明核心概念、把解題的框架建立起來,設計好介面、做出第一個測試案例,接著搭建用來模擬的環境,然後抓好處理範圍、動手實作,再進行測試來觀察不同狀況的表現。感覺就像是一步一步地跟著走開發過程,意外地舒服(?)

尤其是模擬並且測試的部份,我覺得總結的這一小段就能表達其意義:

這個例子,最終是要上戰場的服務啊。你無法控制網路品質,你也無法用 “計算” 的方式預估你要多大的 Buffer Size, 因此如果你沒有用模型來模擬,你也無從 “猜測” 你的做法是否能真的上線解決問題。

架構師難為的地方就在於,只有困難 (大家搞不定,也想不通怎麼解決) 的問題才會來找你。在這前提之下你從有了想法,到真的能上線驗證,通常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走得到這一步。因此,想盡一切辦法,讓問題還在很早期的階段就能被驗證,對架構師這角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提出一個錯誤的方式,其他人要等半年後才能告訴你行不通,那架構師的存在意義就不見了不是嗎?

最後引用文章開頭的這句給自己,共勉之:

別再糾結 “是否有必要重新發明輪子” 的問題了,你不需要重新發明每個輪子,但是要不要讓自己有能力重新建立 “必要” 的輪子,就是你的選擇了。

那麼,今天的轉貼就到這邊。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