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都應該好好思考自己和工作的關係,畢竟每天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做這件事,如果和它處得不好,人生也不可能會變好。

這本書並不是那種精神勝利法,又或是超猛接案全攻略之類的書;反而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作者藉著這本書,分享他這一路摸索的心得,和遭遇到的一些困難,看的時候有種像在和作者聊聊天的感覺。

也因為這本書比較接近作者分享他選擇的道路、內容比較廣雜,遇到的部分都稍微說一些,但不是那種針對某個議題深入探討的書籍,所以比較適合想稍微了解自由工作的朋友閱讀。同時也必須了解到,自由工作者也只是眾多職業道路的其中一種,每個人的條件也不盡相同,因此抱持著好奇的心情閱讀,會更有收穫的感覺。

博客來 的書籍簡介就可以看到,目錄真的把自由工作遇到的議題都碰了一些:從適不適合接案工作,到報稅、勞保、合約、工作場所都聊了一點。因為真的挺廣的,這邊我就只記錄一些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

我們和工作之間的關係

本書最開始的時候作者敘述了他踏入自由工作的歷程:太過熱情工作、燃燒殆盡、失去熱情、休養了一年,最後重新思考人與工作之間的關係,才決定踏上接案的道路。

就像我這篇文章決定引用作者前輩說過的話作為開場,我也相當認同:不管你做什麼,工作在大多數人的生命中都佔了不少的份量。但我們真的有好好思考過我們和工作之間的關係嗎?有思考我們為什麼工作、想要什麼工作、適合什麼工作嗎?只要曾經思考過這些問題,就會明白我們和工作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我們和生活之間的關係。而我們想要的工作,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當作者的前言問說:「總是人去符合職位的要求,把我們原本奇怪的形狀塞進方方正正的外框,身處職場當然不可能完全舒服,但,有沒有可能換個角度,從自己原本奇怪的形狀延伸,慢慢長出各種不同的工作」這倒讓我好像看到了 黑馬思維 的影子,黑馬思維也是要求我們要先了解自己的微動力,再根據自身去選擇策略。

因此,當作者接著說明上班的心態和接案的心態:上班打混過了一天也是一天的薪水,但接案為了生存就會講究效率;但上班相對比較穩定,有安心感,接案則是有做有錢沒做沒錢,兩者之間對於效率和時間的意義相當不同。從這開始,其實也就區分了適合接案和適合上班的人們了。

書中也有了一小段來接續這個話題,說明作者認為誰適合上班,誰又適合自由工作。上班相對於自由工作,有三個明顯的優勢:明確的社會位置、穩定的收入來源、勞基法保障的福利。因此,不確定想做什麼的朋友,或是喜歡穩定、安全的朋友就比較適合上班。

反過來說,自由工作者必須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用專業來取代職稱,在開始接案的時候,也得要先找一件有趣的事情開始做,其他任務才會找上門來。也因此最好有點存款,才能保留接案時的選擇權等等。所以比較適合能承受不穩定性,又或是有想持續追求的目標的人。

要注意,這邊的承受不穩定性包含的心理和經濟能力等方面。例如作者的家人能夠經濟獨立,並且作者對工作的要求是能夠賺取生活所需的金錢讓他能夠自由做想做的事情即可,因此在衡量接案和上班之間的差異時,千萬別忘了要從自身的條件、想要的生活等方面開始估算。試著去想想兩者之間的條件,和自己比較傾向哪邊的生活。

即使最後發現此路不可行,但就像書中說的:「光是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工作和自己的關係,換個視野看看職場十字路口的風景,也都會有收穫。

自由與不自由

自由意味著責任,正因為如此,多數人都懼怕自由。

都說自由接案比較自由,但聽來聽去也不知道到底有多自由,曾經聽到唉呀那個接案的又出國玩啦,也曾聽到欸那個誰案子趕不完了好像三天沒睡了,總感覺這族群對我來說有點…太過動盪?所以「接案有多自由?」一直是我蠻有興趣的問題。

作者在書中也列出了幾項接案工作者的自由和不自由,例如能夠隨心所欲安排時間、能夠自己選擇案子、可能自己調整工作內容等等。同時也會有偷懶就沒有收入,必須維持工作成果等壓力。

但就像本節引用的這句「自由意味著責任」,為了能夠隨心所欲安排時間,必須先學會時間規劃,必須要能夠遵守紀律;為了能夠自己選擇案子,必須要維持住經濟水準,也必須要磨練專案到擁有話語權;為了能夠自己調整工作內容,就必須好好思考過工作和生活的比例,必須自己找到目標。所有的自由相對都需要先有所付出,因此自由並不是比較簡單的道路,而是學會對自己負責,還有可能餓死。

也因為這些責任,所以自由工作者必須具備一些能力,大多數作者都會在書中提到,例如:

在財務管理方面,就不能像領薪水的上班族一樣,每個月五號十號無腦等錢入帳,必須主動按照專案去管理每一筆帳。

而且通常是同時多個專案非同步地進行著,例如A專案做到一半B專案開始,同時手上還有C專案準備啟動會議等等,這些專案簽訂的合約、入賬的時機也都有可能不同。

所以就必須學會掌握各個專案的進度和帳務狀況等等,所以自由接案者只能被迫好好學記帳,才能掌握住工作和款項的節奏,避免周轉不靈或是破產。

同時,既然都有可能多個專案非同步地進行了,為了能夠自由地工作和生活,也就必須好好把工作狀況記錄下來,回顧和規畫整體的時間。

就像公司前輩曾經說過的:能夠估算工時,也是工程師專業中的一環。那麼保持對時間的敏感度,把主導權拉回自己身上,自然也是自由工作者的一項專業與責任吧。

針對時間管理,作者認為應該從記錄開始,並提出了四個步驟:

  1. 每天記錄做了什麼
  2. 每周歸納整體工作
  3. 每月回顧時間使用狀況
  4. 每年檢討新目標

說實在的,我看到這段不自主驚呼,這不是子彈筆記的精神嗎?因此這邊就不再贅言,直接丟幾篇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時間管理文章:

既然前面都計算了賺錢的效率,在選擇案子的時候,自然就會開始有所取捨。就如同書中所說的:什麼案子都接的話,跟在公司上班有什麼兩樣?

因此,就會劃分出賺錢與不賺錢的案子、有興趣和沒興趣的案子,甚至感覺不太對勁的案子等等。

在書中,作者的工作收入要求只要能維持生活即可,因此他會主動搭配賺錢的案子和比較有興趣的案子,讓自己邊維持生活又能有時間做有興趣的工作。

關於案件的選擇和搭配這部份,畢竟比較吃個人經驗,我就沒什麼特別的心得。但書中有個建議仍然值得參考:請相信直覺,當直覺有問題,那通常就真的有問題。

當你感覺到危,猶豫就會敗北。

除了上面這三項以外,還有許多篇幅用來說明 工作場所、報價與合約等等,過於實際操作的部份,這邊就略過不提了。

重新定義

書中最後的篇幅,作者用自己的看法重新定義了生活、職涯、退休、成功等等話題。

其中有幾個部分我挺有興趣的,例如作者說:「在討論斜槓、自由工作時,有幾個前提條件得說清楚:只是兼差很多,卻沒有自己的熱情與專長,不能算斜槓;如果接一堆案子,卻沒有挑案子的自由、沒有安排時間的原則、說不出對工作和生活的想法,也稱不上是自由工作者。」

無情的接案機器,似乎也跟爆肝上班族沒什麼兩樣,都一樣沒有自由。接著作者又問:能否不依賴公司,以個人名義在職場生存?

從這些出發點思考,到「拿回人生的選擇權」就是作者對自由工作者的「自由」下的定義。

想要自由,也得先從思考生活和培養熱情、磨練專長開始。

不過這就像是書中提到的:「自由工作者憑什麼生存?小說家尼爾蓋曼(Neil Richard Gaiman)說,才華洋溢、交件準時、人好相處,是三項重要能力」並且,只要能符合其中兩項就足以好好生存了。

但這些能力,和上面能夠自由的條件,不管放到自由工作者或是職場,我個人覺得都是適用的,因為這些就是個人的軟實力。所以,不論你選擇上班工作,或是自由接案,終究還是要走向自我成長。

而成長的方向和道路何其多,又怎麼不讓人好好思考、好好摸索呢?

最後謝謝這本書,算是讓我思考了一個新的方向。書中其實還介紹了蠻多作者的心得和自由工作的一堆眉眉角角,也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看看,當作了解自由工作的入門磚,多多少少也會有收穫的吧。

這本書,描述的就是我的嘗試方法、犯錯教訓,還有交換的代價。不過我摸索出來的道路,也只是解開工作謎團的其中一條路線而已,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路線,而且比我的更寬廣自在才對。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延伸閱讀